首页 > 本网动态 > 观点 > 正文

2015年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关键词
2015-12-31 14:42:01   来源:www.ladysslipper.com   作者:董海龙    评论:0

  2015年即将结束,像那时间之河上一艘再也不会回头的客船,我们即将手持2016年的船票继续新的人生旅程。在2015年的最后一天,感谢24000位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的朋友,感恩您的一路相伴,感谢您的关注和阅读,感谢您为这个行业所作出的点滴付出。

  希望在2016年,您能和我们继续同行,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祝在天南海北的各位,新年快乐,幸福美满。

  献上《2015年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关键词》一文,作为礼物,感恩您的支持,2016年再会!

  1、市场增长

  根据ITS114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12月30日,包括城市智能交通和高速公路机电市场的全年千万项目统计规模为180.7亿,其中交通管控市场千万项目规模为84.75亿,智慧交通/智能运输市场千万项目规模为20.15亿,高速公路机电市场千万项目规模为75.8亿。另外平安城市千万项目规模为56.5亿。

  而2014年的数据为,交通管控市场千万项目规模为75.8亿,智慧交通/智能运输市场市场千万项目规模为15.35亿,平安城市市场千万项目规模为46.6亿。

  整体而言,市场呈增长趋势,因为统计不全面(城市智能交通只统计500万以上项目,高速公路机电和高速公路只统计1000万以上项目),所以在此并不做数据对比。而且很明显的趋势是,今年的平台类和软件数据类小型招标项目明显增多。

  2、互联网+

  自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互联网+"的发展之后,"互联网+"一时间成为舆论焦点。被移动互联网影响最为深刻的交通行业,对此反应迅速,3月下旬,在长沙举办的2015年运输服务厅局长研讨班,讨论的重点就是移动互联网+交通。围绕着"专车"、"快车"、"拼车""定制公交"等等互联网+交通的新生事物,整个交通运输行业2015年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讨论,反思与求变成为交通运输行业的主基调,各省市运管部门都先后出台了互联网+工作计划,综合交通信息服务、联网售票、物流信息平台、ETC、智能公交等成为主要内容。

  在下半年开锣的2015中国(小谷围)"互联网+"运输服务创客大赛则为交通运输系统的"互联网+"思考和求变再添一把火,七省市共同行动,四个分赛区,历时四个月,覆盖20余省市,近1000个项目报名,445个进入初赛。虽然无统计有多少参赛项目来自交通运输系统内部,但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不会少,姑且不论项目质量,但至少他们已经有了个意识和思维,跳出原来的窠臼来看待自己的行业,这就是本次大赛的一大成果。交通运输行业的自我改良和拥抱变革,是互联网+交通运输的一大特征,提供更快捷、便利、安全的交通运输服务,则是最终的目的。

  在交管领域,公安部交管局在2014年就开始推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并在今年召开工作推进会,福建、广东、陕西等三个省已经完成试点工作,未来将实现全国联网。该平台的主要功能是查询、预约、缴纳罚款等等工作,将窗口服务转移到线上服务,最大限度降低驾驶人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另外,部分城市的交警局/支队,将城市交通管理工作与交通信息服务结合,例如高德与武汉等城市交警合作,将交警部门的交通信息动态加载于地图上,并实现了一键报警功能。

  总体而言,"互联网+"不同于智能交通领域所出现过的那些高大上的概念和名词,而是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深入而爆发式的出现的,不仅深刻影响了交通运输、交通管理两大职能部门,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交通的出现,让出行者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因此重塑了交通运输行业的肌体,使传统的业态再次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所有这个时代交通从业者的挑战与荣光。

  3、边界模糊

  今年年中曾经发过一篇小文,提到了智能交通产业边界的问题,也说希望有人来讨论,但应者寥寥。因为工作的关系,会接触到一些安防企业、活动,一直在疑惑为什么安防行业的展会、活动要比交通行业的规模、影响要大得多,后来发现安防行业有一个核心的技术、核心的应用,那就是视频、图像分析,围绕着视频、图像分析,从而实现在治安、交通、工业制造、汽车、人工智能等等诸多领域的应用,是人类社会名符其实的第一"感知"手段,因此能够造就一个足够庞大而持久的产业。那么智能交通呢,核心是什么?核心是交通,而交通的核心是出行,围绕着出行来做产业的升级、扩展,才是智能交通的根本,但是出行只是一种行为和过程,而不是一种技术。所以,从广义上来说,所有能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的感知、通信、计算等技术和设备,都可以视为智能交通的一部分。

  这里再重复以前说过的话:传统的智能交通市场,可以说是狭义的智能交通市场,有一定的产业边界,但随着感知设备、通信技术的大跨步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兴起,智能交通的边界在本身就很模糊的情况,越来越模糊。诸如打车、专车软件、车货匹配、定制公交APP、停车O2O、综合交通信息服务APP等等移动互联网服务,如何去界定市场规模和企业产值?这些移动互联网服务属于智能交通或智慧交通范围内,应该没什么问题吧?其存在的价值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商业模式的再造,来提高运输效率。这里面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如果未来这些移动互联网服务,最后通过增值服务实现了盈利,形成了稳定的商业模式,那么他们的产值根本不能计算为智能交通的产值,他们只是以交通为载体,获取用户规模,在用户规模上用其他的服务来获取利润。这与传统的智能交通系统和服务相比,有着本质的差别,传统的智能交通系统和服务,建设应用的目的就只有提高运输效率,提升交通安全水平,通过实现这两个目标的过程中,获取价值。

  然而,这些移动互联网APP的确也提升了交通运输的效率,却并不以此为价值变现的点,能说他们不属于智能交通吗?可以预见的未来是,在交通载具不会大的变化的前提下,智能交通的产业边界会越来越模糊,凡是可用于提升交通运输效率、提升交通安全水平的技术和设备,我们都可以视为智能交通的一部分,但是要怎么计算智能交通行业的产值,就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麻烦的经济学问题了。

  4、大数据

  大数据并不是个新词,但却是在2015实实在在的从云端降落地面,应用到实际的交通管理、交通运输工作中。

  主要体现在大数据在交通管理部门的应用落地,以贵州、深圳等地的应用为示范,以缉查布控全国联网为主要突破口,在对套牌车、假牌车、多次违章不予缴纳罚款的车辆以及其他违法车辆的布控方面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也是数据库与数据库进行"撞库"最为典型的一个大数据应用场景。在交通运输领域,大数据大多应用于综合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主要是对不同来源、不同数据结构、不同性质的交通数据进行采集、处理,从而为交通规划、交通仿真、交通出行等服务。

  随着大数据在交通领域的越加深入应用,以及BAT等巨头获取到的交通数据越来越多,交通大数据应用于商业的前景也就越加广泛,交通大数据的完善,能够为人物和行为的"画像"提供更高的准确度,为精准营销、设施建设等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

  在这一轮的发展中,纯粹的大数据技术公司将会迎来一轮大发展,而拥有交通数据的传统集成商,如果不能切入其中,就很可能沦为电信运营商一类的"管道"角色,系统建好了,跟你没关系了。

  5、精细化

  尽管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笑京在今年的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上曾经提到,传统的交通工程内容正在淡出智能交通,但显然,这不太适用于中国。今年的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上,就有很多交通工程的内容,尤其是路口交通控制的精细化,交通安全设施的精细化。

  可以说,随着城市发展和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我国信号控制从一线特大城市到四线、五线城市都有了长足的应用,交通管理部门不再仅仅满足于有信号控制,而是在于信号控制能够提供更高的路口通行能力。信号控制是智能交通永远的主题之一,也是交通组织、交通控制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但现阶段信号控制水平较低是不争的事实,信号控制水平的低下,也是造成路段拥堵的一个重要成因。我们不去讨论各城市应用多个信号控制系统且不兼容的现象,而主要在于路口交通信号配时优化的定制化和精细化。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城市交通控制技术部主任刘东波就曾表示,在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最近做的一个调查显示,我国城市交通流采集设备的完好率不足50%,路口的信号智能控制很难做到。

  传统的路口的信号配时优化依据大多是依据人工的交通流量统计来完成,这样的数据样本在时间覆盖长度上存在不足,交通流量在高峰和平峰,节假日和工作时间,正常天气和恶劣天气等等不同状况下都有不同,车流的车辆类型组成也不同,因此根据路口交通流的构成以及交通流的特点,再进行信号配时和优化,是未来路口尤其是复杂交叉口交通控制的重要方向。

  我们在今年也看到了两家中小企业推出了类似的产品,深圳榕享和石家庄优创,深圳榕享的"交通仿真与智能管控机器人"可实时采集视频检测数据与线圈检测数据,将采集的交通流数据、信号配时等数据输入到建立的仿真路网模型中,进行实时的交通系统仿真。通过一体化交通仿真模型,机器人能快速找出路网拥堵点以及分析路网的常发性拥堵点,并对交通流运营状况的演变进行预测和分析。在交通仿真与智能管控机器人平台上,还可对城市的任意交叉口的交通环境进行设置,周边居民可将相关建议"告知"机器人,实时模拟交叉口改良效果,实现全民参与、全民实践、全民创新的交通管理新模式。

  另外,一些城市的交警将路口的信号配时优化方案公布,鼓励社会参与信号优化,比如深圳683个路口信号配时方案上网即可查询。

  6、竞争与转型

  尽管今年的的智能交通市场规模整体而言,继续保持了增长的势头,但是集中度发展趋势明显,第一阵营的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了市场整体增长。

  在交通管控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直占智能交通市场大头的交通监控、电警等设备,更是冰火两重天,海康大华宇视科达等少数几家已经具备规模优势、科研优势的大型企业在市场上依旧保持着优势,而很多中小设备企业则感受到了冬天,部分前端企业收缩不再纠缠于安防和交通监控领域,转而进入其他新兴领域。部分企业中小设备集成企业,则开始转型,向软件和平台方面发展,数据的二次识别、互联网交通安全等,是其中重点。另外,高空监控、行人抓拍、专用道车载抓拍、违停抓拍等更为细分,同时又有一定技术门槛和的客制化监控产品,也将是这些企业的发展方向。

  7、车联网的喧嚣

  这里提的车联网是一个广义的车联网,包括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智能车等等;更近一点的是,汽车电子标识、ETC、车路协同。

  首先要说的是2015年的新能源客车市场呈爆发性增长,新能源客车销量达到37363辆,同比增长213.19%,同时2015年国务院印发《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应用考核办法(试行)》、《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等等政策文件,可预见的是新能源汽车将会造就一个巨大的市场,建立在新能源汽车之上的车联网也将搭上顺风车。

  再来看看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智能车这个相对较远才能实现的领域,尤其是无人驾驶,在欧美虽然进入了法律、保险等层面的讨论,但离上路还有很远的距离,在国内,更是遥遥无期,尽管百度、乐视等有开展类似工作,百度还于前段时间实验了无人驾驶,但那更像是一次试验成功而已。而自动驾驶车,也就是王笑京总工在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上推荐的小型、低速公共交通无人驾驶车,在道路相对简单的工业园区、大型社区、游乐园、广场等应用场景有很大的潜力,我们看到北京市公交集团有招标做类似的前期研究,在欧美已经得到了应用,但国内不知道是否会有车厂跟进。

  最后重点要说的是高速公路ETC、汽车电子标识、车路协同三者之间的竞合关系,这三者都可以作为实现车联网的一种技术方式,都是车载设备与路侧设备感知(车路协同可以实现车间交互)。尽管技术各不相同,但在未来的应用场景方面,却有着很大的相似,诸如交通流量采集、交通信息服务、停车诱导、车辆管理等。ETC是交通运输部推动,汽车电子标识将由公安部主导,车路协同很可能由工信部来往前推进。

  ETC与汽车电子标识之间,涉及到两个管理部门,也都可以应用停车管理收费领域,作为未来最重要的经营性应用场景,这两个技术系统未来之间一定会有一些直接的竞争,但目前看来ETC要走的顺利一些。

  按照相关性,ETC与车联网相关性最弱,目前还停留在高速公路的收费这一层次,虽然不是法定强制安装,但这是交通运输部力推的科技系统,目前已经实现了全国联网,而且在进行基于DSRC的交通运行状态监测与服务应用研究,产业已经成熟,不论其是否存在缺陷,其已经实实在在实现了全国联网,而且正在往其他领域延伸。汽车电子标识,尽管行业对此保持非常高的关注度,而且交警部门也非常期待这一标准的实施以及相关强制政策的出台,公安部将其列入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但是国标到目前为止还没确定,2016年或还只能是试点实验阶段。车路协同作为国家863科技计划课题,结题已有一年有余,科技成果的转化是目前最重要的,目前美国已经尝试立法在汽车出厂前强制安装V2V设备,欧美日一些汽车厂家也计划在未来两年上市带有V2V设备的车型品牌。国内还很少有汽车厂商跟进,华为、大唐等通信企业倒是进展不错,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组成的课题组目前已经实现将车载设备小型化。

  8、资本

  2015年上半年资本的狂欢时节,几乎疯狂的投资各种科技创新项目,2000家停车O2O,几百家货运物流O2O,以及定制公交、手机电子车牌、保险车联网、大数据、拼车租车等诸多交通领域的创业公司,多则几千万美元,少则几百万人民币,烧的是一片红火。到下半年资本市场寒冬,包括交通领域在内的一批批的O2O企业倒闭,与上半年形成鲜明对比。

  传统的智能交通市场中,千方、银江、易华录三家企业是最为活跃的投资企业,千方的投资更具针对性。另外,杭州藏愚、中盟科技等企业被收购、控股,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个市场的集中化趋势。项目的大型化以及PPP模式的日趋成为主流,也是造成市场集中化的原因之一,而市场集中化的后果就是大型项目非得有资本市场支撑不可。

 
  本文为智能交通世界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内容请访问智能交通世界网(www.ladysslipper.com

分享到: 收藏

相关热词搜索:智能交通 行业发展 关键词

上一篇:智能交通硬件设备创新已死?
下一篇:2015年智能交通市场千万项目规模为182.5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