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网动态 > 观点 > 正文

智能交通硬件设备创新已死?
2015-12-28 20:29:34   来源:www.ladysslipper.com   作者:董海龙    评论:0

  应该是从前两年开始,就有一个问题在困惑着笔者:深圳、广州作为我国最早应用智能交通进行交通管理、服务交通运输的城市之一,但智能交通产业的体量和全国影响力,却与这个历史地位有些不匹配,而杭州作为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以外的省会城市,却能够在智能交通、安防两个行业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这在招投标市场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尤其是深圳,可说国内最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之都,在很多领域都要领先于全国,诸如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安防监控等,在OEM方面有着全国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比拟的生产能力,同时也有着相对领先的研发创新能力。

  因为安防与交通管理密切相关,我们先来看看安防。深圳号称是安防之都,据深圳市安全防范行业协会统计,截至到2014年,深圳市纳入统计的安防企业共有4374家,其中生产商1630家、集成工程商1681家、经销代理商936家,各类服务商127家。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60多家;在中国安防产业百强中,深圳企业占有49席,居全国之首,其中有5个品牌被评为"中国名牌",有15家安防企业在国内、美国、英国、德国、韩国、迪拜、香港等资本市场上市。安防从业人员达到33万人,其中技术型人才5万多人。然并卵,海康威视与大华两家企业加起来就能抵深圳安防产业半壁江山,两家今年的销售额将突破300亿,并持续扩张,而以制造见长的深圳安防,已经显露颓势。海康威视与大华的双雄并立,建立在规模优势上的价格优势和品牌优势,已经让不少企业头痛不已。

  智能交通方面呢?深圳拿得出手的纯粹智能交通企业有哪几家?中盟、傲天、哈工大、英飞拓等等少数几家,杭州呢?自不必说海康威视、大华、宇视科技,还有集成见长的银江股份、浙大中控等全国知名企业,中小型的更有浙大网新、浙江公众信息产业、浙江信电、杭州荣耀、杭州诚道、杭州藏愚、杭州惠尔森、杭州捷尚、杭州星软、杭州鼎鹏等等,在公共自行车领域,杭州金通占了全国一半市场。

  为什么呢?

  首先是本地市场的大小。纵观我国智能交通产业版图,北京上海青岛等智能交通产业发达城市,本地市场的繁盛是一个显著的标识,而且能够辐射到周边城市。那么深圳呢?深圳市场也不可说不大,但一年下来也就一两个亿,而且在交通监控、电子警察领域,中标企业翻来覆去也就那么几家陌生而熟悉的老面孔。与其他城市相比,深圳的总面积只有不到2000平方公里,与北上广相去甚远,甚至与很多省会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即便这2000平方公里高度城市化,那也就只有2000平方公里,而其他城市则有很大的市场纵深可挖掘,即便主城区高度饱和,也会有区县的项目来支撑企业发展。另外,与北京、上海、杭州、合肥等城市相比,广州、深圳两个一线城市相聚100多公里,城市之间的相互竞争就足够激烈,两者都面临本地辐射不足的尴尬。从广东省内的平安城市项目来看,就基本上是广州三杰--佳都科技、高新兴、金鹏电子的天下,高速公路信息化方面,新粤电子一家冠绝群雄,深圳有谁?

  而杭州处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最为发达的江浙区域,是我国最早面临交通管理压力,最早应用智能交通的省份,也是智能交通管控系统最早进入到县区甚至是镇一级区域的省份,这些单个项目金额不大,但数量众多的项目,强力的支撑了杭州智能交通和安防产业的发展,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因而杭州本地的中小型智能交通企业,即便有海康大华中控银江等大型企业在前,依然能够找到自己的市场和项目。

  其次是城市科技创新大环境。说深圳是创新之都,应该不会有太多人反对,有华为中兴腾讯等几家在全球都有知名度的大型科技企业做旗帜,在无数在各领域都有一技之长的中小型科技企业作支撑,但是除了几家大型企业之外,我们就比较难看到成气候的准大型科技企业了。有一点非常重要,深圳的电子产业配套十分齐全,从业人员数量庞大,这一优势在山寨机火爆的时期为深圳造就了数量庞大的暴富者,山寨机之后,全国知名的智能手机代工基地大多也还在深圳,在近期火热的智能硬件研发制造领域,深圳也成为了全球知名的智能硬件试制基地,有人戏谑,智能硬件的头在北京上海,脚在深圳,就是说北京上海出创意,深圳将这些创意快速实现。

  但也正因为如此,深圳很多的创新都是非常快速的短期产品创新,或者是仿制、抄袭,想要一招鲜吃遍天,这可以说是企业的急功近利,也可以说是无奈之举。创新研发的过程太长、成本过高,在竞争非常激烈的深圳电子行业,这样的长期投入只有大型企业才能支撑,即便研发出来,被仿制、抄袭的速度也很惊人,而且不是一家两家的仿制,而是一窝蜂的仿制。当然,门槛特别高的行业除外。

  都说深圳人具有创新精神,是全国创业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但我们会发现,在很多行业,有一两家公司是这个行业的黄埔军校,如果企业增长放缓或者出现管理问题,那么流失掉的骨干出去创业的话,很多都会从事与原东家相同或者相似的行当。为什么深圳人有这种趋势?这个冒险家的乐园,或许一夜暴富更能吸引全国各地优秀的人才源源不断的进入深圳,深圳一千多万常住人口中,本地人口甚至是取得了深圳户口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列是全国最低的。这种人才集聚的优势,也带来了相互之间的激烈竞争,从而导致严重缺乏安全感。

  为什么深圳缺乏大型的集成企业,而以设备企业居多?或许这可以解释一二,集成项目大多工期长,收款相对较难,做设备则发展自如一些,要发达也很快,要死也迅速。

  有一个段子说中国人和犹太人做生意之间的差别:犹太人在一个地方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特别好,然后第二个犹太人来了开了一个餐厅,第三个犹太人就开了一个超市,这片就很繁华了。中国人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特别好,第二个中国人肯定开第二个加油站,第三个、第四个还开加油站,恶性竞争最后大家都没得玩。

  这个段子放在很多国内城市都适用,但是深圳则特别具有代表性。对于杭州,我们了解的不多,但很显然,浙江是民营经济最发达的省份,浙商是国内最具生意头脑的商人群体,在理念上至少能相互影响,同业恶性竞争相对较轻。江浙一带的集成企业,不仅受益当地的经济快速发展,同样,部分企业的发展初期是依靠国外的IT外包订单,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开发和实施经验,培养了人才团队,稳定而有希望的企业,人才自然不会流失,也较少外出创业加剧竞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做集成绝不是一两个人的团队能完成的,而硬件设备,却可以。

  这种情况能持续吗?

  以今年安博会某安防媒体的文章为例:深圳虽然是安防之都,但安防产业的重心并不在深圳,尤其是近几年,深圳的安防正在渐渐沦为产业的配角。以深圳厂家为代表的中小企业,一个创新可能是数年的心血,但转眼间成了他人的点缀,这对中小企业的打击是致命的。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薄弱,给中小厂家带来了深重的内伤。对于这个情况,从少数几个大品牌的展出情况即可发现,他们几乎涵盖了业内所有的新技术、新创意,比如a、深圳一小厂家所推出的4D球机与某多镜头拼接球撞脸;b、海康威视的Smart2.0集众家之所长;c、宇视在2014年提出了超感1.0,今年升级到超感2.0,产业已经出现了与之相类似的物联感知与视频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深度技术;d、由格灵深瞳带来的三维图像处理技术产品,在蓝色星际、海康威视等展台上都能看到相类似的产品。即便抛开本次安博会,从过往接触过的产品中我们也能发现相类似的问题,比如曾让中德宏泰自豪的鱼眼广角矫正技术,曾在项目竞标中淘汰主流品牌;但几个月后,市面上就出现了相类似的产品。

  智能交通监控领域,除了2014年的星光级监控产品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外,再就很少看到创新了,而星光级电警,在今年的安博会上也已经"烂大街"了。以往在交通监控领域有一定竞争力的重庆创宇、北京凌云、大恒图像等,都已经将重心转移,只有汉王智通这家曾经以视频分析见长的企业,还在坚持,但很显然,缺乏硬件企业的支持,视频分析做得再好也不可能直接进入到用户层面,或许这也是汉王智通进入到硬件生产的原因之一吧。

  总体而言,硬件研发创新已经进入到赢者通吃的阶段,类似海康大华这种研发能力超强的企业,吸收引进更是容易,尤其在围绕监控视频设备、软件方面的创新,而中小型企业再不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受伤倒下的,一定是自己,只有用法律才能让巨人和你坐在同一个桌子上谈判,引进你的技术,或者收购你的企业,而不是被直接拿过去仿制成为己用。

  坚持做硬件创新需要勇气,转型发展同样如此。我们看到,不仅是深圳的智能交通企业在转型,包括杭州的中小型企业也在转型,为中小城市的应用单位提供客制化软件和数据服务,或者进入到交通O2O、停车管理联网、大数据等新的领域中去。

  絮叨这么多,欢迎通过关注智慧交通(its114)微信公众号发表您对行业格局的看法,我们将择优刊发您的观点。

 

  本文为智能交通世界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内容请访问智能交通世界网(www.ladysslipper.com

分享到: 收藏

相关热词搜索:智能交通 硬件 创新

上一篇:2015中国商用车车联网行业十大事件及简评
下一篇:2015年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