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卫星导航与车辆安全 > 车载运营 > 正文

物流信息化老兵同台 共话车货匹配
2015-01-19 19:28:19   来源:易流科技微信号   作者:    评论:0

  车货匹配,这个高度市场化、同时高度碎片化的行当,在过去的岁月中逐渐陷入进退无门的瓶颈。2014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资本在背后的推动,让这个死水微澜的行业突然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


  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找到行业趋势,从行业趋势里找到时机节点,捕捉行业势能转化为自身优势。未来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曲折艰难,自信坚守,听他们说--


  对话嘉宾:


  翟学魂 北京汇通天下总裁


  张景涛 深圳易流科技董事长


  冯雷 合肥维天运通董事长


  戴文建 成都运力科技CEO


  主持人:


  王坚 新杰物流总经理


  王坚:各位物流老兵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翟学魂:我们的公司产品叫做G7,为物流车队提供互联网服务。


  张景涛:我们公司主要为物流行业物流企业、货主企业提供透明化、智能化的管理平台,主要依托GPS和互联网手段。


  冯雷:我们产品是管车宝,从2006年就开始做了。现在管车宝已经从一个通过定位来整合车的工具,逐渐变成了一个用车和整合用车链条的平台。


  戴文建:在2008年的时候,当时翟学魂在做车货匹配,我就想用GPS来整合大车队,当时惨败。没办法我就到成都做了一个平台。现在是双平台,长江以南叫物流QQ,是面向货主端的平台,在全国推的平台叫货车帮。我们一直想整合成运力池,让大家从上面找运力,我们对所有的运力加以筛选和担保,平台上的几十万台货车,都进行认证,货主从平台上找车,如果车的真实性出现问题,货车帮至少提供三十万的诚信担保。


  王坚:四个人分别来自于东--合肥冯雷,南--深圳张景涛、西--成都戴文建、北--翟学魂。出身可能不同,但今天,你们都在做车货匹配。那么请四位谈谈,你们如何运营?运营的难度在哪里?准备如何突破?


  翟学魂:谁是今天市场上做车货匹配的人?我觉得有一群体叫货主,有一群体是开车的,中间所有人都是做车货匹配的,所以在座的所有人是做车货匹配的。几乎没有司机是自己到货主那去找货。


  我作为搞技术出身的人,我们更认真考虑一个问题:五年之后谁在做车货匹配,或者说五年或十年之后,当整个行业全部都互联网化的时候,这个生态里谁会存在,他们都在做什么,他们之间是怎么连接的?这是我们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为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重要呢?因为今天很多做车货匹配的人,都是受滴滴打车的启发。将来在出租行业里面如果市场化,那么就只有司机、滴滴打车和乘客了,如果货运行业互联网化后会是这样的局面,我们做技术的该怎么操作。


  我不认为未来中国或世界的物流行业就只剩司机、车货匹配平台和货主,这个结论使得我们近期有了非常明确的定位。我们是技术公司,我们要干的事情是预先知道谁是未来最优秀的,会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我们来帮他互联网化。我们帮他不是在十年后,而是一年,也许会是六个月,我们帮最优秀的快运公司,帮最优秀的车队让他们联在一起。我们的定位是技术公司,我们希望尽快的帮助大家互联网化,而不是用互联网干掉其他人。


  第二个,我们的抓手在哪里?我们怎么运营?很简单,我们要用技术创造新的产品。这些产品为车队提供更好管理司机的工具,是为货主提供更好管理线路的工具,让货主和车队更有效的连接起来,我觉得我们就应该投资于这样的技术,所以最核心的抓手还是技术的创新。


  张景涛:货和运力的匹配,这种状态现在没有到来。我们今年做了一个品牌--好多车,我们定位为运力信息的服务平台。做好多车是被逼的,我2003年进入物流行业,一直在从事物流信息化,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跟很多的物流企业和货车司机打交道,很多圈内人就让我推荐点资源和运力,我当时就想,既然易流有有用户在这里,何不把它做成信息平台,让大家做生意变得更简单一点,更方便一点。


  当时我们也做过企业和企业之间信息分享,后来发现发现大家都喜欢拿别人的资源,都不喜欢把自己的资源分享出去。但我们认为这种需求是存在的。我们把平台上的三十多万台车进行数据分析,分了三类,800公里以上的叫长途干线运输,100到800公里叫支线运输,100公里以内的城配。发现长途运输只有10%的车辆效率比较高,一个月行驶里程数在22000多公里,其他的90%长途车辆平均每月行驶8600公里。导致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信息不透明、不对等、交易的成本过高和信任成本过高,所以这里面肯定有机遇。


  我们怎么做呢?我们不是说要去做车辆整合的平台公司,我们还是把自己定位成IT信息服务公司,把好多车定位为运力信息的平台,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把这些运力数据通过平台,把规则制定出来,然后让信息透明起来,尽量的通过数据来建立未来的一种所谓的信用,提供一个信息服务,这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所以我们是信息服务,不是运力整合。


  未来运力整合的方向,第一个长途整车,因为长途整车的运力足够分散。在这里我有一个观点,重资产大车队未来能不能成为主流我持怀疑状态,我更看好的是小车队模式。


  另外一个方向同城的,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有的人可能资产重一点的,做到流程控制一级的,有的人资产轻一点。


  我个人预测,2015年甚至2016年,互联网下整个物流行业,不会存在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大家有兴趣做这个行业,还是要做好一个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不要太急躁。


  冯雷:车和货的匹配,中间一定是有一个中间层。把中间层再细化一点,我认为会有一个链条,不只是一个层。车货匹配,只有很少的车跑到货主那儿排队等货,那么大多数情况,是靠我们做信息化的,在支撑中间的链条进行优化。正如我看过王拥军写的文章,现在很多人想做平台,请大家在做平台前,先当当别人的工具,攒攒人品、攒攒数据再做。回答王总的问题,运营怎么展开?第一要当工具去积攒数据;第二,获得这些数据要有发展自己的优化能力,这个优化能力是像翟学魂说的,把它打包成产品里面去。我们需要重运营,重运营是把链条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优化,这个优化有数据产品层面的,也有客户关系对接层面的。


  下面一步做什么?我可以预见做这些信息层面的优化,链条的优化可能不能挣很多钱,满足不了资本家的需求,但是这里面做平台有一个最好的收获,就是把生态建立起来之后,我们会非常清楚生态的流动过程,未来当然在生态里面挣各式各样服务的钱,包括金融服务,包括卡车服务,这些是在生态真正长起来之后我们才去真正需要考虑的事情。


  戴文建:我在做工程物流那些年,曾经有十多个人都在停车场里面找车,因为自有的运力远远满足不了运输需求,因为自有运力只能形成威慑力和对运力掌控,更多的还靠社会运力。


  为什么我们从2012年开始,采取弱化面向货主的平台(物流QQ)强化货车帮,为什么叫货车帮,因为我们想帮助这些货车,在帮助货车的同时,给在在做的企业提供运力池,让你们更轻松的做车货匹配。我不认同IT和资本说我们革传统物流企业的命。物流行业一定有在座各位的生存支点的,车货匹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伪命题。我们把运力收集在一起给你们用,我认为五年以后,谁整合的车多谁就越能成为你们的朋友。


  王坚:我发觉你们四个人都没说实话,第一,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做车货匹配,就忽悠说台下各位都是做车货匹配的;第二,你们都不会死,因为是做工具的。那么,台上的四个人,你们认为五年、十年以后做车货匹配的,会剩下谁?


  翟学魂:其实我想讲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刚才王总说的工具,我做的最有感觉的是"班线"这个产品,第一个把卡车航班彻底互联网化,又使我的收益特别好,这个工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第二,最近好多做市内配送的客户开始做一件事情,把市内的配送车卖给司机,我第一个这样做的是佳吉,那时候佳吉配送比例不超过50%,现在接近三千多台配送车,配送比例超过80%,接近90%的配送比例。最重要的一点,现在这三千台没有一台是他出钱买的,全是司机自己出钱买的。其实这就是互联网化。


  全中国管理最好公司都在思考是不是要把自己的配送车卖给司机,形成车货匹配的关系。我觉得我们的任务就是把生态链里头最重要的,我们内部叫做优势的生产力,帮助他们跟他们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在互联网上联结在一起,这就是我们所做的工作,我们做这样的事情越多,对行业的推动越大,反过来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益。我们把计价器做好,把互联网化做好,我们已经成了生态里面重要的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做到这个程度我已经很满意了。我不需要站在中间说车和货一定要跟我交易,我来做匹配关系,我觉得那件事反而不如我现在做的工作更实在。


  冯雷:其实我说的是实话。我给大家讲一个例子,很久黄牛告诉我们一件事,说冯总拼着命找车,说我找的车比他找的车还要贵,这个问题我一开始是不信的,但过了这么多车了,我发现还真是这么回事。中国的车型非常多,无法正确匹配的情况太多了,所以我们很早就放弃了为车直接找货。我们转而干的另外一件事,从一个工具开始做一些更加平台化的事情,也就是链条的优化,能够把最快的、最便宜的车给找出来。所以我认为我是没有说谎的。


  王坚:尽管你们四位不承认车货匹配这件事情,都是想做的比较低调一点,实际上已经在这个行业里面走在前面了,稍一转身可能就能够成为车货匹配的老大。车货匹配这个事情一定会有人干成,而且这个事情在2015年、2016年,也一定会有一批想做车货匹配的人,在刚刚开发完软件后,没有推广就已经做不下去了。

 

 

分享到: 收藏

相关热词搜索:物流信息化 车货匹配

上一篇:张景涛:互联网运力集群趋势分析
下一篇:景德镇市运管处召开《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宣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