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智能交通 > 交通信息服务 > 正文

智能路网 防堵胜治堵
2014-03-21 10:00:29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    评论:0

  治堵已经成为很多城市交通主管部门的头等大事,“堵”局已成之后,治堵就非易事。治堵不如防堵,已经成为城市交通行业的共识。


  作为智慧交通最显著的应用之一,智能路网能为公众提供实时路况信息,实现预防拥堵、缓解拥堵,大幅提升路网通行效率。北京、上海等城市结合当地特征,推出了高效的智能路网系统。


  通过手机APP、微博等媒介查询交通动态信息,哪儿堵,哪儿不堵,一目了然,既节约时间,又节能减排。


  出门先看堵不堵


  李明是北京国贸附近一家科技公司的白领,每周五下午都要去太阳宫桥附近开会。“10公里左右的路程,走走停停得1个小时。现在通过实时查询路况信息,如果遇拥堵就及时绕行。”李明边说边打开刚下载的手机APP——“路况交通眼”:此时显示所经路线大部分被表示行驶缓慢的黄色和拥堵的红色占据。李明果断选择从畅通的四环绕行,20分钟后到达目的地,比原来节省了40分钟。


  李明使用的“路况交通眼”是由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与企业合作推出的手机客户端软件,可在手机中以简图和详细地图的形式呈现市区五环内动态交通信息。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简称“TOCC”)副主任张可说,实时交通信息让驾车人根据实时路况绕开堵点。据测验,利用动态交通信息出行可平均节约15%的出行时间。除手机APP外,北京还通过北京交通委员会官方网站、微博、交通诱导屏等媒介发布动态交通信息,引导市民出行。如北京交通委员会的官方微博‘交通北京’,会动态发布分区域的交通拥堵指数、拥堵等级和车辆平均行驶速度等信息,给市民出行提供参考。


  上海也有类似功能的手机APP——‘智行者’,功能更丰富。上海交通信息中心主任何承介绍,“智行者”不仅可以提供全市区的动态交通信息,在具体到某一区域时,该软件还会提前在距路口150米处自动弹出该区域内实时交通路况,并对施工、阻断等信息进行语音提示,方便用户随时变更行车路线。“根据路段自动推送路况信息是‘智行者’的亮点功能,目前可自动推送三、四百个路段信息,被称为‘虚拟情报板’。”据何承介绍,上海“虚拟情报板”可在推送信息2分钟后自动关闭,以便接收下一区域的路况信息,上海计划用这种形式实现小范围、可连续性实时播报路况,提高道路通行率。


  交通拥堵指数用数字综合反映道路路网总体运行状况,还能精细量化某区域的拥堵程度。


  用数字衡量拥堵


  在北京TOCC监测中心的指挥屏幕上,用红、黄、绿三种颜色反映不同道路的大体拥堵程度。在大家都说拥堵时,道路路网究竟有多堵?又怎么来评价它?交通拥堵指数就由此而生,可以用数字来精细衡量道路拥堵情况。


  “交通拥堵指数其实就像股市大盘指数一样,是综合反映道路路网总体运行状况的指标。”张可说,交通拥堵指数分为从畅通到严重拥堵五个等级,把之前红、黄、绿三种拥堵程度更加细化,并用五种颜色表示,指数越高颜色越深,拥堵越严重。


  交通拥堵指数还能帮助市民预判出行时间的消耗。比如说,当城市交通综合指数达到8时,就表明全市大部分道路已经拥堵,需要多花费1倍以上的时间用于出行。据张可介绍,如果平时通勤时间为30分钟,那么在交通拥堵指数为8以上的时候,最好预留出1个小时以上的出行时间较为稳妥。


  北京从2007年开始发布交通拥堵指数,除了衡量整体路网的拥堵程度外,也逐步推出重点道路的拥堵指数。“2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在快速路上感觉就很堵,而在一些小街道就会感觉比较顺畅。”张可说,为了精细测算不同道路的不同交通拥堵指数,有专门工作人员通过对比现场感受和数据测算,最终确定不同道路的交通拥堵指数。


  据了解,继北京、杭州等城市推出交通拥堵指数后,上海也于近日试行交通拥堵指数,市民可下载手机客户端进行相关查询。


  浮动车可灵活地收集不同路段的车流信息,而地感线圈则适于在固定地段精细采集车流信息。


  浮动车VS地感线圈


  公众根据实时交通信息,可以有计划的出行,这些动态信息的来源和准确性就显得很重要。在路网信息采集、分析的模式上,北京和上海各有侧重。


  “北京TOCC的交通数据主要来自浮动车,也就是安装了车载GPS的出租车。通过选取分布在城市大街小巷的三万辆出租车的运行数据,并收集、分析、深度加工,实时获取车辆在每一条道路某一时刻的行驶速度,向公众播报最新路况信息。”张可介绍,简单说来,就是用这三万辆出租车的数据来反映北京整个路网的运行情况。当然,这背后有复杂的数据运算与模型分析。北京交通拥堵指数也是在浮动车运行数据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某条道路通过的测试车辆越多,该道路在全路网的评价权重越高,从而得到不同功能等级道路的运行速度。


  而在上海,对不同层级道路采用的是不同的交通信息采集方式。何承介绍,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在市内快速路上,因里程相对较短,通行车型较为简单,上海交通部门就在高架桥等快速路上每隔300米到500米的位置埋设地感线圈,地感线圈监测的车流、车速、道路饱和度等数据传输到后台,经过分析后向公众实时播报,交通信息准确率达97%;二是在普通地面路网上,主要利用两万辆左右出租车的GPS收集其运行数据,并以市内少量主干道上铺设的地感线圈为辅助,监测准确率达87%—89%;三是在外环高速路上,这些高速路上的出租车数量较少,地感线圈在施工、成本等方面存在困难,就主要通过测算车主手机信号在基站间的切换频率来推算车辆运行速度。这些路网运行信息每两分钟更新一次,受到上海私家车主、出租车司机的追捧。据测算,在应用智能路网后,上海交通路网的运行效率可以提升到之前的1.9倍。


  未来的智能路网将给公众提供公交、地铁、驾车、出租车、公共自行车等多元融合的出行信息。


  个性定制“出行链”


  北京、上海是智能路网的积极尝鲜者,但目前还处在智能路网的初级应用阶段,未来还会有更丰富的服务推出。


  “之前,交通运行监测更多的是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在系统更加成熟、完善的基础之上,也会向公众提供更丰富也更精细的交通信息服务。”张可说,下一步北京TOCC公众出行服务计划向“出行链”方向发展。


  所谓的“出行链”,就是突破之前只能提供某一段出行信息服务的局限,为公众提供门到门一整套精细的出行方案,供参考选择。据张可介绍,结合交通实时路况,可以融合驾车、公交车、地铁、出租车、自行车、P+R、停车等多种出行服务,为公众提供最优的出行方式和线路,节省出行时间,提升道路通行效率。比如说从回龙观到安贞桥,采用哪种交通方式出行,走哪条路便捷,交通动态信息系统会根据昨天、上个星期、上个月、上一年等同一时刻的交通运行数据进行取值分析,预判乘客通过驾车、公交、地铁、出租车、公交、地铁、停车换乘等方式预计到达时间,由市民来选择最优路线。


  近期,北京FM103.9频率将入驻TOCC,零距离并常态化的为市民播报交通出行信息;“北京服务您”作为北京市一款综合类手机APP,容纳了气象、市政、交通等多方面的应急信息,方便市民随时查询。


  在何承看来,上海更注重由市场来提供智能路网信息服务。“目前,为公众服务提供实时交通信息暂时由上海交通信息中心负责,接下来,上海可能会把这块内容交给专业的应用服务商来做。因为他们有专业的技术支撑,有灵活的营销手段,能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何承说。


  □链接


  城市智能路网


  城市智能路网运行监测与指挥,是指通过地感线圈、浮动车、路口视频监控等智能化手段,采集、分析城市路网的动态交通运行数据,通过手机客户端、交通诱导屏、交通网站、官方微博等媒介形式向公众发布。城市智能路网的监测与指挥,为公众提供了实时、便捷的交通信息服务,每位出行者都能更灵活地安排出行线路,使车辆避开拥堵路段,提高路网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


  目前,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等城市都在尝试建设智能路网,有效提升了路网和城市交通的整体效率。

 

分享到: 收藏

相关热词搜索:智能路网 防堵

上一篇:扬州:首条智能公路年内通车 解密智能系统
下一篇:岭南通手机APP发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