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网动态 > 观点 > 正文

2014年中国智能交通发展十大猜想
2014-05-14 15:12:34   来源:智慧交通杂志 作者:董海龙   作者:    评论:0

  

 
  还记得2013年初的智能交通十大猜想吗?十个问题,十位行业专家和企业领袖,十个预测性的回答,涵盖智能交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一个热点问题的预测,往往考验着预测者的行业经验,对技术和市场的把握,横向和纵向的都满足后,就需要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类似大数据技术中的信息挖掘和处理。


  智能交通在我国的发展已有十余年,从局部到整体,从试点到普及,从单个系统到系统集成,已经累积了丰富的建设和应用经验,行业企业数千家,从业人员数十万人,拥有十年以上从业经验的资深专家、工程、交管科技领导也不在少数,这也是我们能做十大猜想的原因。


  时间过去一年,那么2013年初的预测有多少成为了现实呢?


  猜想一:除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外,会不会出现第三方城市智能交通规划和设计单位(交通管控平台方面)? 当时预测的结果是,会有更多的机构进入到城市智能交通规划和设计领域。从实际的情况发展情况来看,的确如此,一些传统的交通规划设计研究研都已涉入到这一领域,但问题在于依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资质要求,亟待规范。


  猜想三:国内车路协同技术研发会有突破性进展吗?预测的结果是在关键技术上会有所突破,实际情况是863项目"智能车路协同关键技术研究"科技成果演示已经于日前顺利举办,不日将通过验收,然后进入到实际应用,路还很漫长。


  猜想四:会有更多城市加入到限牌、单双号出行、提出收取拥堵费的行列当中吗?预测的结果是,会有城市展开交通拥堵费的可行性研究,以便适时实施,但目前实施条件不成熟。另,应不会有城市加入单双号限行的行列。实际情况也确是如此,有部分城市加入到限行的行列中,但多是周期性的限行,并没有像北京那样长期限行。


  猜想六:是否还会有更多政府单位提供类似行讯通、交通出行指数一样的公共出行服务产品?预测结果是会,实际的发展也超出我们的预料,尤其是实时公交,想必会比BRT更受欢迎,成本更省,所服务的面更广,口碑更好!


  猜想七:北斗民用化是否会取得重大进展?预测结果也是会,车载领域的北斗示范工程超额完成,渔业领域的北斗示范工程进展顺利,长三角、珠三角的示范城市项目同样顺利。


  猜想九:2013年的智能交通市场,是否还会如2011年、2012年这般火爆?预测结果是,从同行的统计结果上来看,虽然增长比例有所下降,但总体规模依然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显然,这一趋势仍将持续。


  猜想十:智能交通领域,BT模式会愈演愈烈吗?当时预测的结果是肯定的,但从2013年的发展趋势来看,由于新一届政府上台后,财政支出收紧,政府负债被严格控制,尽管BT项目在2013年依然有小幅增长,但引发的行业关注,远非2012年所比。这也是唯一个预测出现偏差的结果!


  行业一直在发展,尽管并无夺人眼球的创新,但确已进入一个繁荣发展期,各种技术的应用和研发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2014年,中国智能交通领域会如何发展?2014年的智能交通发展,我们人人都是预测者,更是参与者!


  感谢行业对我们的关注和支持,感谢所有的预测专家,感谢你们的智慧!

 

 


  猜想一、2014年,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是否会突破250亿?

 


  徐赫:东北林业大学学士学位、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12年智能交通行业经验,曾从事交通、道桥工程的规划、设计、监理、业主、工程管理等相关工作参与科技部中国智能交通协会(ITS CHINA)《中国智能交通年鉴》编写工作。现任Tranbbs中国交通技术网首席执行官(CEO)。


  这个目标的实现最可能是在2015年。


  单纯一个市场规模本身意义并不大,重要的是看影响投资的几个主要因素以及发展走向。几个主要判断的因素包括政府债务紧缩管理政策影响政府投资信心是否能恢复;地方政府经济活力,是否仍旧缺乏资金;政府领导层不再以GDP作为主要政绩考核目标政策的执行力度;行业门槛设立的进程时间表等。


  2012年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约为160亿,要在2014年达到250亿的规模,2013-2014两年平均增长率就要达到25%以上,而这在2012年市场增长率为21%,并且以上各影响因素并没有朝理想发展的情况下,目标的实现更可能是在2015年。


  结果:2014年还欠缺火候!

 


  猜想二、2014年,ETC能否实现全国联网?


  张北海:北京速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曾在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任职多年,参与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跨省市国道主干线电子支付(收费)研究与应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城市中心区拥堵收费机制研究"、公路电子收费系统跨运营商互联系统研究与开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等多个国家计划。目前正主持北京市交通委的"重点环境保护区域机动车限流收费系统研究(多车道自由流电子收费)"项目。是国家发明专利基于"两片式电子标签+双界面CUP卡"的组合式电子收费系统技术方案的主要参与人。


  2013年8月底,广东省开启了地标ETC系统国标化改造的进程。2013年12月31日,山东、山西两省高速公路ETC系统实现与京津冀ETC系统联网运行,电子收费的北方片区扩大为五省市。2013年7月1日起,天津、河北、浙江、福建等十省市的驻军车辆继北京之后开展军车使用ETC技术试运行,并计划在年底前实现全国联网运行......这一系列标志性事件让我们看到了高速公路ETC系统向全国联网迈进的步伐。


  然而,交通运输部在ETC系统应用推广上的节奏似乎总是会慢一些,似乎总是被应用的需求推着,被动地向前挪移。尽管在2013年8月完成了《全国高速公路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清分与结算总体方案》的意见征求和专家评审,也尽管年底之前也完成了《公路电子收费联网运营与服务规范》的编制,为ETC的全国联网做了些必要的准备,但直到目前,仍没有颁布和出台任何ETC全国联网的时间表和工作计划安排。目前,也依然存在着全国联网电子收费清分结算中心由谁来建由谁来管之类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中西部省份ETC系统建设发展的水平相对滞后等方面的现实问题。没有交通运输部的统一协调和任务要求,仅仅指望各省市自下而上地发起全国联网的工作是不太现实而且困难重重的。


  总结:综合以上各项因素,我觉得要在2014年内实现ETC全国联网不太现实。但是,实现北方片区与泛长三角片区的联网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不过,在强大的应用需求推动下,ETC全国联网也不可能拖延的太久。乐观一点,我认为这一目标将在2015年底前达成。即便是悲观,也不会(更不应)晚于2016年底。

 

 

 
  猜想三、交通领域的北斗民用化,是否还会出台国家财政支持的示范项目和政策?


  万新宇:深圳赛格导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裁,卫星导航车载行业最为资深的行业专家之一,也是这个行业公认的师长、尊者,多位车载终端和运营企业老总的导师。其不仅在这个行业备受尊崇,同时在Telematics领域也是数得着的本土知名专家,是行业内第一位建立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产业进化论的专家。


  个人认为2014年从国家的层面不会再采用补贴的方式树立示范工程,2013年行业内最重要也最富影响力的行业事件之一,"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示范系统工程"之北斗示范工程,9省市8万辆,数量巨大,是行业发展的里程碑。但这个工程是由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总装北斗办)为推动北斗民用化,出政策出钱给交通运输部搭台唱戏,工程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动作用。但并不排除个别省市或个别行业主管单位在小范围内继续提供资金支持,以强化和树立示范工程。


  总结:不大可能。

 


  猜想四、智能交通行业准入资质、标准能否出台?

 


  陈静:现任上海电科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2008年加盟上海电科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参与负责市场工作;2009-2012年,被聘任为市场中心总经理,主要负责公司的市场业务、行业战略及其公司整体宣传,并从2010年起,加强公司就新行业和新区域的战略拓展,先后在重要区域如天津、安徽、沈阳、湖南等地区的智能交通业务实现突破;2012年至今,升任公司市场总监,推动公司的整体战略,继续就具有战略意义智能交通项目的区域推进,同时,关注并推动具有战略意义公共交通领域行业突破。


  1、智能交通行业的涵盖范围很广,所以需分类设置准入资质和标准;


  2、每个业主对潜在集成和产品商有他们自己的想法,是否能推行,有待观察。


  3、现在基本的资质是企业资质,基本的标准是产品标准,而这些标准对行业准入并无多少意义,高资质要求又可能会出现垄断,所以保持现状是最为稳妥的一个方法。


  结论:保持现状!

 

 

 


  猜想五、"公安物联网建设与应用战略规划研究"是否会以示范城市的形式先行先试?


  徐基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BAF31B00)专项总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客座教授。


  2013年8月,"公安物联网建设与应用战略规划研究项目"启动。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北京市公安局、深圳市公安局、公安部沈阳消防研究所、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等单位参与了该项目,中国工程院邬贺铨副院长、中国电子软件研究所情报技术实验室王电主任、北京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部李家龙副主任、工信部科技司高技术处谢全副处长、中国科学院声学所李红浪研究员等专家将为项目提供指导。


  结论:公安物联网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内容是电子车证标准体系的建立和产品应用。个人认为2014年,该项目由于技术的不成熟,不会有示范城市,但可能在局部进行技术试点,比如北京。


  猜想六:大数据国家战略是否会制定推出?

 

    蔡朝辉:博康智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战略拓展总监


  大数据命题的提出是人类信息化时代的一项壮举和革命,它忽略了个体数据的差异性,旨在寻找广义范畴的事物规律和内在关联,甚至是基于历史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一些前所未有、想所未想的应用案例更是让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就在IT业界热议不断,各方机构跃跃欲试之时,执信息产业之牛耳的美国政府于2012年率先签署了国家大数据发展研究计划,点燃了全球性的大数据发展热潮。全球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投入到了大数据的基础研发和推广应用上,国内各大城市和相关部委也纷纷启动相关的大数据发展计划和技术研究课题,大数据产学研用生态圈呈现出了百家争鸣、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


  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源自互联网,但又不限于互联网。物联网中大规模传感器的应用,导致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呈指数性高速增长,而云计算、云服务所需要的强大云端数据处理能力,又为大数据提供了应用场景和方向。进一步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大数据沉淀和大数据关联碰撞带来的大知识和大智慧,因此大数据的引入,对于中国的物联网、云计算和智慧城市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势必成为中国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环。


  中国最早的大数据学者之一涂子沛先生比对美国政府的大数据发展历史,有着深深的忧患意识,自2012年起,积极奔走于中国政府部门,希望启动中国的大数据战略计划,不能让我国错过这一发展良机,而斯诺登棱镜门事件也让中国政府有了清晰的认知,中国的大数据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上才是安全稳妥的,中国人必须发展自己的大数据应用。所以中国自主掌握大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挖掘和呈现技术,打造自己的大数据产业链,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中国大数据国家战略的制定推出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只是时间上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根据中国政府先研究、再试点、最后定论的运作模式,有可能在2014年底至2015年初完成此项工作,让我们拭目以待。


  总结:会!

 

  


  猜想七、泛智能交通领域,上市公司是否会突破5家?

 


  王涛:中国科学院高科技产业基金投资总监。赛新资本成立于2012年,由中国科学院作为发起人、联合政府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的、以高科技产业为投资方向的风险投资机构。赛新目前掌管着目前中国本土最大的一支物联网产业人民币基金。


  资本市场在智能交通领域一直很活跃。过去的两年发生的并购案例超过10个。而由于智能交通是缓解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许多城市都计划进行大规模智能交通建设。这些项目往往资金需求量大,借贷、融资、上市成为智能交通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整体上市环境变宽松的前提下,我们认为有更多的智能交通企业会寻求上市。


  我们把智能交通分成面向个人、面向企业和面向政府服务三大类。面向个人的主要是地图导航、地理位置相关的服务,这部分已经有高德、百度、四维图新等公司在做,2014年不排除个别企业寻求上市,但数量不多。


  面向企业的服务主要是智能停车、车辆远程管理等。智能停车目前市场还很分散,竞争激烈。能实现停车场联网共享数据,打破信息孤岛,建设智慧停车物联网平台,实现停车诱导、车位预定、电子自助付费、快速出入等功能的企业有可能整合做大。车辆远程管理市场在工程车、出租车等远程管理方面稳步发展,目前有2、3家企业正在做上市准备。


  以政府为直接客户的细分市场占据智能交通最大一块,包括城市智能交通、城际(主要是高速公路)智能交通和轨道智能交通。我们预测城市智能交通未来3年复合增长率达24.4%,目前已经有几家达到上市标准。我们看好具有核心技术产品,区域市场能力强的2-3家企业。城际智能交通已经有10家左右的相关上市公司。潜在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监控(包括交通车辆和道路设施本身的监控)和收费等领域,考虑到除了新建,还包括维护升级,市场潜力很大。轨道智能交通相对封闭,城市轨道交通近几年集中建设,2014年增长率超过26%,随着项目建成未来市场增长率会逐渐下降,通信及信号系统、电气化设备、安全监控等领域均有上市公司,未来新增上市公司的数量不会太多。


  结论:智能交通领域的资本活动,包括融资、并购和上市将活跃,上市公司数量将保持增长态势,尤其在城市智能交通和城际智能交通领域有望获得持续突破。

 


  猜想八、2014年底,我国建成BRT城市的数量能否突破30个?


  

 

    王健:中国巴士先生,1982年毕业于长安大学运输管理系,获工学士学位,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兼职教授,公共交通学组创建人。国际公共交通联会(UITP)会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巴士快速交通技术推广委员会专家、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学会理事、学术委员。


  BRT是一种经济适用的大容量快速交通方式,其基本形式包括专用道和专用路基础上的先进公共汽车系统,从一些大城市开始逐渐在中等城市普及起来,一些小城市也应用BRT的技术来提高改革公共汽车的服务水平,特别是车辆调度的信息化技术,不仅改善公共汽车的运营调度效果,同时也使公共汽车服务成为居民出行可预知的选择。不单纯路权上判断公共汽车服务形式是否为BRT,重要的是从绩效上考评公共汽车的运营,这也是公交都市建设的目标之一。


  总结:可以肯定地说,2014年,BRT在中国城市中的应用会超过30个城市。

  


  猜想九、2014年,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评价标准(体系)是否会出台?

 


  秦俊峰:浙江银江智慧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浙江银江智慧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副总裁


  我国现阶段交通行业现状堪忧,交通行业仍面临一系列难题:交通工具迅速增长与配套交通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使得交通拥堵成为一线城市常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采用现代化智能信息技术实现,智能交通应运而生,并成为交通建设主导潮流。


  而随着智能信息技术在我国交通行业的日渐深入应用,"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评价标准(体系)"也将应势出台,理由有两点。其一,政策支持是智能交通发展的有力支撑,即标准的出台将从国家政策角度实现对地方建设的指引。其二,评价体系的逐渐形成与完善。这将有利于对地方建设的成效进行切实有效地评价。


  结论:会出台!


  猜想十、2014年,500万像素、30帧每秒的道路监控一体机,是否会得到规模应用


  孙加君: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智能交通产品部总监。2005-2011年,任职于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存储及多媒体事业部;2011年至今, 任职于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智能交通产品及解决方案拓展业务。


  目前,道路监控一体机的主流的分辨率分为200万、500万、800万像素几个规格,200w像素覆盖2个车道、500w像素覆盖3个车道。从算法的识别准确的角度讲,目标像素越大识别的准备率越高,但像素越大,所对应产品的规格越高、配套硬件成本也越高,所以在市场上会综合考虑设备成本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


  之前,500w像素的道路监控一体机没有规模应用,主要基于对真实需求的满足情况还有不足。比如以2/3"英寸CCD为成像器件的第一代500W一体机,帧率仅仅达到8.3帧,一方面,在业务上要求输出视频流的情况下,视频流很不流畅,极大的影响用户体验感;另一方面,由于帧率较低,又要覆盖3个车道,在车速过快的情况下,有可能会漏车。当然,价格过高也是影响规模应用的原因之一。


  但2013年以来,市场上主流的设备供应商的价格有较大幅度下调,符合很多终端客户、工程商的期望要求;同时,由于芯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1"英寸CCD为成像器件的500万一体机,帧率也可以达到25帧、30帧,解决了上一代一体机的规格上的不足。而且,在需要更大像素来提高智能分析准确率的场合,比如安全带识别、车标识别、开车打电话、人脸识别等,对更高像素的一体机需求也会更多。所以,结合这些原因500万像素、30帧每秒的道路监控一体机一定会得到规模应用。


  总结:会,且已经规模应用。

 

 

分享到: 收藏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智能交通 十大猜想

上一篇:ITS114每周新闻精选(5.04--5.09)
下一篇:ITS114每周新闻精选(5.12~5.16)